本文目录一览:
- 1、“叩其两端而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 2、叩其两端而竭焉的解释是什么?
- 3、叩其两端什么教学方法
- 4、《论语·子罕篇》之叩其两端
- 5、什么叫叩其两端而执其中?
- 6、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的两端意思
“叩其两端而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源于《孟子·尽心上》。
意思为:
孟子说:“杨子奉行‘为我’,拔根汗毛就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墨子提倡‘兼爱’,(哪怕)从头到脚都受伤,只要对天下有利,也愿干。子莫持中间态度,持中间态度就接近正确了。(但是,)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执着于一点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损害了道,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其他一切的缘故。”
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的杨朱却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为我”。
有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遇到杨朱,毫不客气地问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不愿意?”
杨朱听后摇摇头说:“天下的问题,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
禽滑厘反驳道:“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杨朱听后默然不语。
孟子针对此事抨击杨朱道:“杨朱主张'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对天下有利,他是决不会干的;墨子主张'兼爱',如果对天下有利,即使磨秃了头顶,磨破了脚板,他也是愿意干的。”
原文是: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不是杨朱自己说的。
叩其两端而竭焉的解释是什么?
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解读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但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只有一个,只要牢牢掌握这个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这就是为什么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的道理。
叩其两端什么教学方法
叩其两端体现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出自孔丘:《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思是孔子说:“我有知识吗,也会有没有知识的时候啊,曾经有个乡下人向我提问,我对他的问题无以应答,只有尽可能拉近与他的距离,站在两个人共同对于事件问题的立场上而做到能够完全理解认识问题和知识为止。”
注意
这是典型的孔子对学问求知的态度,也是他高超的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首先,在求问的学生面前表现得很谦虚,以便于下一步的启发,让学生感受到是在和老师一起探讨问题,学生也就非常虔诚的求问索答。
然后孔子再对学生的所不了解的事逐步进行理解沟通刨根问底,这实际是让学生自己思索的过程,直到理解学生而学生也恍然大悟。这样不但把有疑问的事解决了,由此还让学生还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论语·子罕篇》之叩其两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人非生而自知,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正反两面,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叩其两端而竭”可以说是提问的艺术。这里的“空空如也”到底是在说谁?上边的理解是其中之一,但我更倾向于孔子在说那个乡下人,我觉得不必为了美化孔子而牵强解释。
孔子是什么人,他是一个教育家,孔子这是开启了教育辅导模式。大致语境应该是这样,我呢,并不是什么都知道的,对于很多事情,我其实也是一问三不知。那为什么别人都觉得我什么都懂呢?其实很简单,当别人问我一个问题的时候,已开始可能我并不知道,但最后我还是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办法是问他,从这个问题的首尾两头,正反两面进行追问,问来问去,我和他就都明白了。
这显然是一种很高级的教育方法,完全说的通。之前看过一本书叫《高绩效教练》,里边说过一种辅导模型“GROW”,G是目标,R是现状,O是有哪些选择和机会,W是你打算怎么行动。作为一个教练,我们只需要一个模型,去问真正做这件事的人。
这种教授方式,应该算是启发式教育,我们要知道,帮助一个人解决问题,不是自己去解决,而是引导对方去解决,这种方式才是高级的。教练最怕的是不去引导,而是去领导。有些教练往往问着问着,就会把自己的观点带入,说:“你为什么不去试试这个方法呢?”只要教练自己的观点一出来,对方马上就会放弃思考,会说“嗯,那我试试”。于是教授过程就此结束,但其实被辅导的人根本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和方法,没有意识到问题应该自己来解决。
孔子喜欢用提问的方式跟学生对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通过提问,能够让对方有所触动,内心萌动,产生一股力量,问题得到解决,收获的喜悦更是无法言说,颇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范。
希望所有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帮助他人都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到启发,成为超级教练。
雪堂-儒家国学经典 | 雪堂-道家国学经典 | 幸福猪-读书笔记 | 幸福猪-随笔
幸福猪-会员通道
什么叫叩其两端而执其中?
意思是抓住问题的两端,不执其一,最后解决问题。
这是孔子用于阐述平衡观念的一句话。“执其中”不是指执在正中间,而是两端的任意一点。比如一杆秤,最大点和最小点就是两端,两点之间的任意一点都可能成为中,只要使秤杆平衡,那么执任何一点都是可以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局限于固定的思维去保持事物的平衡,要实事求是地研究事物失衡的原因。
孔子人文精神的思想体系
1、价值之源——仁
孔子把仁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范畴和思想的核心。他把仁确立为中华文明的最高价值和核心观念,将“仁”发展为各种美德之首,用来概括和展现理想人格的丰富内容。
2、文明表征——礼
孔子把礼看成是一种人类创造的文化,使人摆脱野蛮。在他看来,礼的演变是文明的发展,是历史人性化的过程。孔子推崇礼的另一个目的,是维护个人尊严。
3、卓越精神——德
孔子认为每个人对道德,对卓越精神的推崇和实行应当变成内心的一种强烈的要求。同时他提出崇德的主张不仅只针对个人,也是国家的精神导向。他提倡用德来引导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行为和主张。
4、行为正当——义
孔子提倡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意义的事,遇到原则性的大事,能够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正当,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
5、最高智慧——中
孔子把中作为一种处事原则,也就是两个极端如何达到平衡。孔子温文尔雅又谦恭,且精神、心灵都十分安详,其自身就把“中”的观念表达得十分传神。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的两端意思
【原文】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注释】 (1)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3)叩:叩问、询问.(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5)竭:穷尽、尽力追究.【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